第六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一、本章课堂教学的时间安排
4学时
二、本章课堂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本章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和基本要求是:要求学生理解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掌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了解关于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的新内容。
三、本章课堂教学的重点
本章课堂教学应突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等重点内容。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在基本制度方面,应让学生理解掌握以下内容:社会主义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这部分的重点应使学生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之所以实行这种分配制度,主要是由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
四、本章课堂教学的难点
本章课堂教学的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社会主义并不等于公有制,掌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中的所有制结构以及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建议从如下几个方面展开分析。
第一,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我国打破了公有制一统天下的局面,非公有制经济也发展起来。但是,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这一基本原理不会改变。
第二,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应区别“主体”与“主导”的不同含义。
第三,要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这里的贡献,指的是它在生产财富中的贡献。
第七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
一、本章课堂教学的时间安排
8课时
二、本章课堂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本章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和基本要求是:学习本章,要求学生理解市场经济的含义,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调控体系和保障体系。
三、本章课堂教学的重点
本章课堂教学应突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其微观基础、市场体系和宏观调控体系等重点内容。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的经济制度相结合的市场经济。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方面,应让学生理解,市场机制只是一种资源配置的方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机制的结合,是市场经济的一般性与社会主义制度的特殊性的结合。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应该让学生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微观经济基础主要是指作为商品生产者和销售者的企业。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特征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和管理科学。
(三)建立健全完整、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主要是要使学生明白社会主义现代市场体系是指社会主义条件下各类市场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市场有机整体。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
在这一部分,社会保障是指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特殊困难的个人或家庭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一种制度。
四、本章课堂教学的难点
本章课堂教学的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真正内涵。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分析。
第一,市场经济是由市场配置资源的商品经济。社会制度的性质主要取决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结构,即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市场与计划的多少不是区别不同社会经济制度的标志。
第二,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
第八章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经济关系
一、本章课堂教学的时间安排
4学时
二、本章课堂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在本章的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理解经济全球化的含义、表现和原因及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经济全球化对资本主义体系内国际经济关系的影响,以及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之间经济关系的影响;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对外经济关系的发展趋势和中国经济国际化。
三、本章课堂教学的重点
本章课堂教学应突出经济全球化的原因以及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等内容。
(一)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和原因。
从根本上说,经济全球化是商品经济发展到资本主义阶段出现的国际分工和生产国际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由资本向全球扩张来推动和发展的。
2、中国入世以后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机遇:入世为中国经济体制与世界经济体制实现全面对接提供了大好机遇;入世将为中国出口提供好机遇。
挑战:经济体制方面的冲击;市场竞争方面的挑
第一,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战;义务约束方面的挑战。
制定政策,主动应对。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中国经济国际化水平。
3、全面提高中国经济国际化水平。
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我国经济国际化水平随之提高,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以来进入全面提升时期,初步形成了开放型经济的格局,经济国际化水平在发展中国家居于前列,为我国进一步建成更加成熟和富有活力的开放型经济体系、提高在全球范围内参与要素优化配置的水平打下了坚实基础。
四、本章课堂教学的难点
本章课堂教学的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理解经济全球化以及中国如何应对目前的经济国际化趋势。
从中国经济国际化水平和长远利益来看,中国在积极和优化利用外资的同时,还应该逐步发展和加强对外投资事业,也就是把“引进来”和“走出去”结合起来。